華陶窯,一處來到苗栗縣苑裡鎮不容錯過的人文園林,創立於1984年,其中一花一器、一窯一房皆根源於土地本質,亦是一個人、一座島生命過程的交代。2021年,華陶窯創辦人陳文輝先生,獲文化部頒布「工藝及文創領域」文協獎章,以推崇其延續本土文化傳承,展現柴燒陶藝與生活美學相依的傑出貢獻,亦是台灣本土文化美學教育重要場域。本次訪問,我們邀請在華陶窯首席解說員柳辰儒,為我們談談華陶窯的發展歷程與文化精神。
台灣四百年歷史的建築與族群痕跡
華陶窯創園時,將周圍自然景觀的融合視為設計的重要考量,並以先人走過的痕跡,以石頭入水的漣漪效應,作為思考基礎。大漣漪是台灣歷史主軸的興替;中漣漪是大安溪流域文化的美璞;小漣漪則依窯廠地形,保留原有地貌,進行保育與復育,呈現古今相融的當下。在取材上,除了就地取材、因地制宜大量使用大安溪石與火炎山礫石作為土牆或道路外,亦將電線桿木做為建築材料。在建築上,為求保留台灣四百年的發展痕跡,分別採用荷蘭式紅磚砌法、日式黑瓦與漢式對開木門,鋪陳島嶼不同民族統治的歷史風華。
一座具詩性審美的台灣人文園林
華陶窯的造園風格,皆來自經營者的生活經驗與文化理念。柳辰儒先生言:「陳文輝先生本身即是旅行與閱讀的愛好者,他便將旅行與閱讀過程產生的靈感與體悟,納入華陶窯的園林景觀中。」無論是與火炎山相映成趣的芭蕉洞,或是紫荊步道的踏莎行,都讓人不禁聯想古典園林的詩性審美。陳文輝先生將詩詞的意境作為造園時的景觀設計圖,不僅具現創建者的心境與人生體會,更試圖藉由地景所觸發的視覺美好,連結起觀賞者與古典文學間的記憶連結。
從花、陶、窯、景,看這片土地的美好
華陶窯創窯,一開始只是華陶窯女主人陳玉秀女士,為了給花,打造一個適合的花器。陳女士赴日本進行花藝研修時,發現日本花藝界一花一器皆有所屬,更被柴燒窯器自然樸拙的氣韻所打動。回到台灣後,便開始學習摸索柴燒陶,經歷三年、十五窯慘敗的經驗中,研發出以苗栗登窯、相思木為材的高溫柴燒陶工序,再將窯主所栽種的台灣原生植物作為插花藝術的展現。其背後動機,不只是嘗試找到屬於這片島嶼的陶藝之美,更試圖通過「花、陶、窯、景」等多元面向,為大眾發現這片土地的美好,喚醒苗栗陶之原鄉的記憶。
疼子連孫、惜花連盆的復育心意
華陶窯闢建初期原是一片荒蕪,在尊重與保留原有植物為前提下,1983年建有以花藝切花材料為主的切花植物園;1992年有感於原生植物式微,為求復育、保育原生種植物,陸續移入適地適栽的本土植物,成立原生植物標本園;2001年結合建築、民俗與景觀,將環境整合成具教育推廣與休憩的台灣低海拔情境植物園。目前植物內佈有六百種台灣原生植物,依隨四時,春蝶鳶尾、夏荷蛙鳴、秋楓染空、冬梅盈香,更有聞風而至的豐富動物生態可供一探驚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