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OL.05|發掘蕉埔美好的里山小隊長——裡山塾・江進富

裡山塾,取苑裡的裡字,期許裡山塾能夠述說苑裡的里山智慧,學習人與環境共生的故事。設塾期間不僅開辦了裡山共學班、裡山青果社,與蕉埔國小合作裡山小學堂,嘗試將里山智慧與食農教育扎根教育,更接連舉辦里山柑橘香、里山採果季、石虎尋蹤,以及依照四季安排、結合在地環境的各種體驗活動,藉此傳遞環境教育的重要性,發掘人與環境共存的理想方式。即使十年有成,我們仍可發現在許多成果分享上,裡山塾總謙稱自己是陪伴者,不以教育者姿態自居,而是陪伴著農友成長,陪伴著訪客探索,進而尋覓屬於自己的一套里山哲學。

雨水、泉水與溪水,因地制宜的埤塘地景

苑裡鎮蕉埔里擁有得天獨厚的里山環境,留心可見在地居民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,其中埤塘正是受限於地形、水文條件所發展出的區域景觀。據常駐裡山塾的觀樹教育基金會環境教育專案主任江進富言,由於蕉埔里降雨季節不均,先民們為求生存闢建了大大小小的埤塘,除了作為農業灌溉用水外,在交通不便的年代,在埤塘裡養殖的魚類,也是當代重要的蛋白質來源。當時也許未必考量到生態需求,但是正如生命起源於水,隨著生態漸豐,儘管原生魚種不多,卻是野生動物的重要飲水來源,更是龜鱉類的重點棲息地。

既然降水不均,那麼埤塘的水源何來?據江進富調查,埤塘的水源約略可分為三種,第一種是純粹靠老天給水;第二種是該地本身即有湧泉,便順勢將田地挖大蓄積成塘;第三種則是與溪流串連,將多的水依勢保存。據其調查光是蕉埔里就有三四十座埤塘,有些甚至大至四分地之多,極具觀光價值。只是當我們進一步探問觀光或是活動設計的可能性,江進富卻表示雖然埤塘資源豐富,但是在活動運用上有其限制,主要是每一座埤塘都有主人,因此在利用前必須徵得埤塘所屬主人的同意,礙於私人財產考量,需要突破的合作限制並不容易。

卵石田埂、卵石水井,就地取材的里山智慧

除了埤塘,以卵石堆砌的田埂與水井,也是蕉埔居民就地取材、適應環境的地方文化。裡山塾在營運初期田野調查時,便發覺有別於一般常見的土田埂,蕉埔里散落著大小不一的卵石田埂。為什麼蕉埔居民會以鵝卵石砌田埂,主要與火炎山的地質有關。火炎山屬於沖積隆起以礫石為主的地形,加上其地質脆弱,經雨水沖刷後便流落許多鵝卵石於谷地。過去農民在河床地為求開墾,需要先將石頭移開,再以土填平,多餘的鵝卵石便順勢作為堆砌田埂的材料。

別小看堆田埂這件事,看似容易卻藏有眉角。過去裡山塾便曾邀請鄧集全老師傅傳授以卵石砌田埂的手藝。該如何堆砌呢?除了砌石時需要以精算好的斜度保持穩定外,大石頭在下層,體型較小的石頭在上層,且每顆石頭都需與旁邊的石頭有接觸點,這樣方能相互咬合而不會位移。此外,蕉埔里也有許多以卵石砌成的水井,也是六七十年前大乾旱時為求水源的靈機一動。由於當時科技不若現代進步,只能以人力徒手挖地下水,挖完之後再砌成現在我們看見的卵石水井。鄧師傅說:「幫水井砌石真的是賣命!如果沒砌好崩了,雙腳就有可能被落石壓斷。」將其視為一個專業技術一點也不為過。

轉型食與農的工作站,更聚焦於蕉埔居民的生活樣態

對裡山塾而言,每一次活動設計都會隨著經驗進行調整,讓未來的活動能夠更貼近裡山塾想要傳達的理念,他們相當注重活動的體驗性,也因此過往會把食農教育的面向放大,不僅探索蕉埔也會前往台灣各地進行里山經驗採集。隨著2019年從環境學習中心轉型為蕉埔里山聚落食與農工作站,未來活動將更聚焦於蕉埔里山的生產、生活、生態上的連結,提供聚焦在「里山倡議」的活動體驗。


比如說過去裡山塾曾辦有黃豆與豆腐的體驗活動,考量到黃豆與豆腐在蕉埔居民生活並不是主要產業,便會減少這類的活動辦理,但是苑裡的居民很常自己做豆腐乳,因此他們就會繼續推出豆腐乳的體驗活動。又或者像是雖然蕉埔有酪農場,但並非在地居民經常飲食的一部分,於是會轉向聚焦於里山的生活樣態,如這裡有柑橘產業,裡山塾就會去策劃柑橘的活動;這裡有溪流,裡山塾便帶領學員一同探索溪流的生態與生活。

設看板、建工寮,持續成長的里山農友們

雖然江進富謙說自己「閉思」,不擅長與他人合作,構建里山環境的夢想卻是逐日踏實。2014年成立的裡山青果社與裡山共學班,是裡山塾推廣草生栽培難以忽視的成就。江進富說:「我也不知道跟我們的輔導有沒有關係,我們所接觸輔導的農友,他們在果園的管理技術上確實比以前好很多。除了果園管理技術外,這兩年更引導他們用觀光採果搭配宅配的方式進行銷售,甚至培養農友們能夠有進一步解說自己是怎麼去栽種的能力。」

「你會發覺農友們在幾年陪伴下來,有一些話他會聽進去,他有在慢慢調整他的步調。」有些農友真心覺得觀光採果不錯,就會開始設立看板指引路線;有些農友覺得要讓客人觀光採果有舒服的體驗,便開始建造簡易工寮,讓訪客有短暫休憩的空間,甚至犧牲一小塊土地種草,作為訪客停車空間。近年來因為蕉埔里的砂糖橘產量增多,品質也越趨穩定,農友們更集結成立了一個砂糖橘產銷班作為對外營銷的管道。江進富坦承:「每當進入柑橘產季時,老實講我自己也會有壓力。因為是自己引導他們走向減少用藥,所以感覺有道義上的責任要幫忙推銷。」他也期望未來能夠有公部門的介入建立品質標準與審核機制,幫助苑裡柑橘產業印象的建立。

莫名其妙住了蕉埔十五年,未來也想優先待在這裡

江進富出身台南,卻因為工作因素待在苑裡十五年,未來隨著頭屋環境中心的建立,或許有異地就業的可能,但他仍篤定地說:「就算未來到頭屋,我也會優先選擇留在這裡,因為住的很習慣而且舒服。我的小孩要親近自然,走出戶外就有一條溪流,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的鳥啊、昆蟲啊、稻田啊,走遠一點到山上就有步道可以走。前幾天傍晚坐在自家庭院,抬頭就是兩三百隻的灰面鷲過境的鷹河。這裡基本的生活功能都有,人也習慣。我現在進都市都會覺得,對喔,有一種東西叫塞車耶。」

裡山塾的蕉埔四季也很迷人。春季有野菜美食家,清明雨水過後的野菜最多樣而鮮嫩,別人是把七種野菜攪和成一鍋湯,裡山塾卻能夠完整料理出七道菜;夏季有里山摸魚趣,帶領學員觀察大埔溪的生態,學習里山人家烤魚的撇步;秋冬兩季柑橘陸續進場,從文旦、紅柚、白柚、柳丁、帝王柑、砂糖橘,帶領學員走進果園、貼近產地,從開花、結實、疏果到熟成,走一遭柑橘的全生命歷程。美好的生活環境未必得走到天涯海角,有時其實近在咫尺而容易忽略。找一天,不妨跟著里山小隊長出發,一品苑裡蕉埔里山的豐饒與智慧吧!

延伸閱讀|Related reports